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苹果未放弃造车,新专利显示:Apple Car完全颠覆当前汽车设计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05-13 16:31:58   浏览:5463次  

导读: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通过苹果的一项汽车安全方面的新专利显示,传闻中的Apple Car汽车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当前的汽车设计,比如乘客是以非传统方式坐车的情况。 5月13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称,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通过苹果的一项汽车安全方面的新专利显...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通过苹果的一项汽车安全方面的新专利显示,传闻中的Apple Car汽车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当前的汽车设计,比如乘客是以非传统方式坐车的情况。

5月13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称,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通过苹果的一项汽车安全方面的新专利显示,传闻中的Apple Car汽车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当前的汽车设计,比如乘客是以非传统方式坐车的情况。

当前,汽车的座椅通常是单向的(朝前),但苹果的自动驾驶车辆系统(Apple Car)可能会让所有的座椅都面向车辆的中间,就像是一个房间,每个人都可以相互交谈。

这种新的安排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车辆所采用的安全系统,以便在发生碰撞时确保乘客的安全。在当前的标准情况下,可以在某些地方安装安全气囊,来防止司机和乘客撞到车辆的部件,或在撞车后的运动中过度伸展身体。

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授予的一项名为“乘员安全系统”的专利中,苹果试图通过使用一些不同的元素来解决“让所有的座椅都面向车辆的中间,那么当前位置上的安全气囊就起不到保护乘客安全的作用”问题。

具体的方法是,当检测到即将碰撞时,苹果建议使用可展开的隔板。这种隔板具有可伸展的侧臂和额外的阻挡材料。正如专利图示所展示的那样,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乘客和车窗之间设置可滑动的充气屏障。

可伸展的侧臂是一种限制乘客在撞击中运动的方式,从乘客面前的窗栏中弹出。就像在撞车事故中,乘客被抛向前方,但被“安全约束”固定住了,在他们前面放一个气囊,限制了他们的移动范围,而在乘客正前方的车顶天花板上也部署一个大型安全气囊,也可以限制乘客移动,并缓解冲击。这甚至还可以通过安全带的形式来实现,即将安全气囊内置到安全带中。

此外,隔板还能为车内松散的物品提供保护,确保后座上的物品被隔板挡住,而不是被抛到车辆内部的前半部分,从而消除了高速投射物的进一步损害。

除了安全气囊,这项专利还提到了乘客在碰撞中面对面相撞的可能性。对于反向安装的前排座椅和传统的后排座椅(座椅均朝向车辆中间时的情景),前排的撞击可能会迫使后排乘客接触到前排乘客的脚或膝盖。同样,后排乘客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冲击。

为了减轻撞击所导致的冲击,并将乘客之间接触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苹果建议座椅本身可以提供一些移动。一旦检测到撞击,座椅可能会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而前排座椅可能会比后排移动得更远。

通过移动座椅,后排乘客感觉到的对身体的作用力较小,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身体在撞车时被向前拉的距离,进而降低了受伤的风险。通过移动前排座椅,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排乘客在相同的撞击中,接触前排乘客四肢的机会。

之前苹果上游产业链透露的消息称,台积电新的新8寸晶圆厂获得了大订单,两家大客户分别是意法半导体和苹果,而这个新的晶圆厂是台积电专门满足汽车所需芯片订单而建,预计2022年前后Apple Car自动驾驶平台会亮相。

苹果组建团队私下准备Apple Car,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相较于进度缓慢的硬件来说,苹果在软件上推进的速度稍快。之前《华尔街日报》曾报道,Project Titan团队裁员200人,而这正是苹果秘密造车的团队,至于裁员的原因,虽然并不清楚,但极有可能是项目进展不顺利所致。

对于苹果来说,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并不容易,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是如此,之前他们曾试图与宝马合作,以求加速推进Apple Car,不过最终两者没有联姻,主要是苹果不能掌握绝对主导权。

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曾表示,Apple Car是硅谷公开的秘密,为了造车苹果从特斯拉等不少汽车厂商、电池厂商挖走了不少专家。但马斯克坦言,造车不是招来一批专家就能快速从0到100,起步晚底子差没有积累,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何况苹果从特斯拉招去的还都是他们淘汰的员工。

在汽车软件开发上,苹果的做的同样不算出色。加州机动车管理局之前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照脱离自动驾驶模式的频率看,苹果(Apple)的自动驾驶系统是所有路测企业中最差的系统,结果是:目前苹果公司经过大幅改装的雷克萨斯RX450h SUV车队平均每行驶1000英里就有871.65次脱离自动驾驶模式。换言之,苹果测试车每行驶0.87英里(两公里),就发生一次脱离现象,而Waymo公司平均每1.76万公里才有一次脱离。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