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车联网应用已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2-10-24 22:23:01   浏览:18362次  

导读:据悉,《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即将出台,智能交通产业投资与发展将掀起新高潮。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城市的起源-数字地球。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
    据悉,《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即将出台,智能交通产业投资与发展将掀起新高潮。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城市的起源-数字地球。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能三维可视化表示的虚拟地球。"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地球"发展至今,经历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数字化是初级阶段,但数据还未有效分类和管理,不能称之为信息。信息论将数据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之为信息。信息化阶段数据实现有效分类、存储和管理,成为有效的资源。随着传感网等互联互通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城市信息化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由"体力时代"向"物力时代"、再向"智力时代"的进化发展,是文明不断升级的大趋势。当生产工具从农业机具向工业设备、信息化设备、智能设备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过渡。城市也将从农业城镇、工业城市、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因此,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2008年底,IBM推出了"智慧地球"发展战略,引领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2009年1月28日,为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的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该战略定义大致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奥巴马则回应会将经济刺激资金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领域。于是这一概念迅速升温,并上升为美国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曾撰文给智慧城市下定义,他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将数字城市、物联网与云计算三个概念的融合。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系统整合。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方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智慧城市目前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几个部分,未来仍将继续拓展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逐步涉及到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如交通、安防、电力、政务管理、应急、医疗、教育等。在智慧城市的目标拆分与落地时,被落实为智慧医疗、智慧生产、智慧交通、智慧政府等比较大概念的细分领域。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交通问题日益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这些问题的困扰。在此大背景下,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和交通参与者综合起来系统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就是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里的"人"是指一切与交通运输系统有关的人,包括交通管理者、操作者和参与者;"车"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载工具;"路"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通路、航线。"智能"是ITS区别于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发展智慧交通是政务智能化、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上述交通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建、疏。"建"是指对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交通设施建设等道路硬件投资,同时也包括建设智慧交通等为代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管理设施建设,缓解交通压力。"疏"就是指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的技术优势和协同效应,结合各种高科技技术、产品,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过去传统的解决方法即采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道路建设。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的有限性和城市空间的局限性,该法的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导致近年来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实行了汽车"限购"、"限牌"政策,寄希望于"禁"的手段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但这种抑制人们刚性需求的做法饱受诟病。

  专家也呼吁"堵"不如"疏",发展智慧交通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等问题的最好办法。从各国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确实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有效减缓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率,进而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

  车联网是智慧交通的发展新动向,产业迎来政策机遇期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运用,车联网项目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踏入新世纪,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兴起,具体到交通领域的应用便产生了智慧交通、车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不叫"物联网"而叫传感网,物联网概念的产生与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智能交通交汇融合,产生了智能交通行业的新动向-车联网。

  车联网就是汽车移动物联网,是指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臵,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位臵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网络系统。

  只与"人-车"相关的部分在国外叫车载信息服务系统(Telematics),也就是"狭义"的汽车物联网。Telematics是以无线语音、数字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平台,通过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网,向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交通信息、紧急情况应付对策、远距离车辆诊断和互联网(金融交易、新闻、电子邮件等)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车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每一辆汽车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传感器节点,通常一辆汽车装备有内部和外部温度计、亮度传感器、一个或多个摄像头、麦克风超声波雷达,以及许多其他装备。目前,一辆普通轿车约安装100多只传感器,豪华轿车传感器甚至多达200余只。此外,未来的汽车将配备有车载计算机、GPS定位仪和无线收发装臵等。这使得汽车之间,以及汽车和路边基站之间能够无线通信。这种前所未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展了计算机系统对整个世界的感知与控制能力。

  车联网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首期资金投入达百亿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第三项要求: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车联网项目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应用,第一期资金投入达百亿级别,扶持资金将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及软件解决方案领域。

  《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即将出台,智能交通产业投资与发展将掀起新高潮。2012年7月31日至8月1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ITSCC)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的相关负责人第一次公开解析了《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战略》提出,到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公路交通安全和出行可靠性;着力增强水路运输效率和监管应急能力;显著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形成智能交通产业。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支持交通数据实时获取、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的集成创新。还将加快智能交通基础性关键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的制定,推动标准贯彻执行和国际合作。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车联网 物联网 智慧城市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